热烈祝贺山林子先生《新编道德经》2019年出版发行!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山林子先生最新创作的自然道德智慧教育诗集《道德智慧教育书》已与读者见面!山林子先生最新修订增补《新编三字经 新编弟子规》英文版在海外出版发行! 山林子天地人自然智慧系列译著丛书之三《慧商》英文版在海外出版发行!山林子先生2019年推出自然道德智慧诗新作《雷锋赞歌唱不完》!祝贺山林子自然道德智慧教育网开播!自然道德智慧教育就是力量,时代呼唤自然道德智慧教育!山林子先生创作自然道德智慧教育诗《自然道德智慧教育四句铭》! 道德智慧就是力量,时代呼唤道德智慧教育。祝贺山林子先生修订增补《新编弟子规》。祝贺山林子先生修订增补《新编三字经》。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山林子先生创作的三部自然智慧诗集《国魂颂》、《雷锋精神颂》、《慧商》已与读者见面。这是山林子先生奉献给广大读者的新年礼物。慧商就是力量,人类呼唤自然智慧慧商教育!在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2周年之际,山林子先生在继自然智慧诗《时代呼唤雷锋精神》、《时代呼唤好人精神》、《你是谁》、《雷锋告诉我》和《永恒燃烧的正能量》发表之后,于2015年3月1日,又推出新作《雷锋是什么》。为配合当前在全党深入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纪念焦裕禄同志逝世50周年之际,山林子先生创作的自然智慧长诗《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由北京华夏出版社于2014年5月在京出版发行。为贯彻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在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五十一周年之际,山林子先生在继自然智慧诗《时代呼唤雷锋精神》、《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时代呼唤好人精神》、《你是谁》、《雷锋告诉我》发表之后,于2014年3月1日,又隆重推出新作《永恒燃烧的正能量》。山林子先生2013年3月1日推出新作自然智慧诗《雷锋告诉我》.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时代主旋律,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升人们的整体心身素质,建设同富裕、同幸福、同祥和的天地人间共同的美好理想、美丽家园。在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之际,山林子先生在继自然智慧诗《时代呼唤雷锋精神》、《时代呼唤好人精神》和《你是谁》发表之后,于2013年3月1日,又推出新作《雷锋告诉我》。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人们的整体心身素质,在纪念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49周年之际,山林子先生在继自然智慧诗《时代呼唤雷锋精神》和《时代呼唤好人精神》发表之后,于2012年3月1日,又推出新作自然智慧诗致传承雷锋精神的人——《你是谁》。山林子先生于2011年3月1日推出新作自然智慧诗《时代呼唤好人精神》,献给传承雷锋精神的人们。做好人,做真正的人!山林子先生于2010年5月14日首次提出为人之道六种精神!2010年5月14日,在纪念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同志逝世46周年之际,山林子先生编著的《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在北京出版发行!2010年4月23日,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由中国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型系列丛书《智慧海》第一辑(12本)及音像制品,在北京出版发行。并在成都第二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与广大读者见面,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为此也在烟台举行了首届大学生读书节暨《时代呼唤雷锋精神》《智慧海》走进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启动仪式。在2010年3月5日雷锋日到来之际,山林子先生编著的《时代呼唤雷锋精神》一书走进上海启动仪式,雷锋战友乔安山、原雷锋班第22人任班长吴锡有,参加了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局举办的140所学校参加的启动仪式。在2010年3月5日雷锋日到来之际,山林子先生编著的《时代呼唤雷锋精神》走进上海启动仪式.在10月13日中国少先队建队60周年到来之际,山林子先生编著的《时代呼唤雷锋精神》一书走进南京市团市委、南京市教育局庆祝中国少先队建队60周年
首页      网站导航      山林子智慧书      昆仑山企业文化智慧学      昆仑山商务智慧学      山林子智慧养生书院
  昆仑山网站 > 山林子会友室 >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未来发展纲要) 

(中国今后12年的教育规划纲要):


  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既有紧迫性,又有深远意义。

  充分认识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

  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

  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人才。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

  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学难、上好学”的问题,这是人民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

  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规划,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制定规划需要把握的指导方针和总体布局

  我们要制定的规划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相适应,体现全局性、宏观性、长远性和战略性。

  规划主要对2009年到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安排。

  这12年也要分阶段规划,远期的目标和措施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联系起来考虑;近期可以规划得细一些,与教育“十一五”规划相衔接,保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系统性、连续性。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许多工作不能等规划全做好了才进行。有些看准了的事情,可以先行试点,试验成功了立即实行。这也是我们这次制定规划的一个特点。

  指导思想是制定规划的主线,也是灵魂。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第一,要坚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三个面向”归根到底就是要赶上时代的要求,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要立足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求,从我国教育的实际出发,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这就要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超前安排。

  要瞄准世界教育发展变革的前沿,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紧密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办事。

  要把教育的改革发展放在我们正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中谋划,充分考虑国家现代化总体布局对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充分考虑国家未来人口发展和学龄人口的结构变化,使规划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要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同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我国社会事业改革相对滞后。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教育规划要成为一个改革创新的规划,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勇于创新。

  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都是国家意志。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坚持的方针,必须在教育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充分考虑群众的期盼,把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作为规划的重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规划的落脚点。

  要坚持立足基本国情。既要看到我国经济总体实力在不断壮大,又要正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贫富差距大,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既要看到现代经济和城市人口对教育的较高需求,又要重视农村教育和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情况,还必须充分考虑我国人口众多、现阶段农村人口大规模迁徙和流动的特征。

  教育规划要有总体规划,又要有分类规划。总体规划主要是以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核心,确定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总体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等提出具体要求。

  每个分类规划是总体规划中有特色的一部分,包括对大学、中学、小学、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终身教育、民办教育等发展,都要分门别类地作出专题性的规划。规划要有战略思想和宏观思路,也要有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增强可操作性。

  关于义务教育问题。要把义务教育办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对目前社会反映义务教育中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要找准症结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

  不能把学校办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校还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

  农村教育问题。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发展农村教育要重视两点:一是要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实行城乡统筹,把农村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必须改善农村的教学条件,包括校舍、设备、远程教育。所有学校的建筑,都要建成最安全的,也就是让群众最放心、让家长最放心、让学生最安心的地方。

  农村学校教育条件差,但是农村的孩子们素质并不差,同样能够成才。我们现在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比较低。在这次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当中,要特别重视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关于职业教育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职业教育很重要,应该搞得更好。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样做有利于缓解当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

真正重视职业教育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国家确实把它放在重要位置。

拿奖助学金来讲,把最好的待遇给了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为社会服务。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面向的不仅是服务业,还有工业、农业。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认真研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学校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关于高等教育问题。从长远看,我们不仅要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满足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

  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要对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导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建成若干国际一流大学,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质量、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

  关于教学改革问题。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

  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

  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

  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

  有些东西单从老师那里是学不来的,就是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

  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

  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

“教是为了不教”。

  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

  要围绕加强素质教育、多出人才,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要认真思考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更多的杰出人才?

  对教育体制、办学模式以及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整体谋划。

  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和培养模式创新要成为规划的亮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文理科差别不要搞得太大,学理工的应该关心社会,提高人文素养;学文科的应该加强自然科学知识学习,提高科学素养。

  探索适应各类学校的办学体制问题。

  教育方针、教育体制、教育布局和教育投入,属于国家行为,应该由国家负责。

  具体到每个学校如何办好,还是应该由学校负责、校长负责。不同类型学校的领导体制和办学模式应有所不同,要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教育事业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办。

  张伯苓是个教育家,他宁可做校长,不当部长。

  办好一所学校,关键是校长和教师。

  要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我们有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受到社会的尊重。我们更需要大批的教育家,他们同样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要加快民办教育发展,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关于教师的培养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要建设一支献身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规划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才来当老师,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要创造一种社会氛围,让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老师面前,做学生的不论走到哪里,做出什么业绩,对老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永远不会改变。

对老师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最难忘的应该是老师,特别是启蒙教育的老师。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教师,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在艰苦清贫的条件下,恪尽职守,默默耕耘,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当年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

  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

  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教师的日常工作虽然是平凡的,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不平凡的。

  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习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尊敬的人。

  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

  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和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教育发展的保障问题。在教育投入上要强调政府的责任。这几年,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增加较快,将来教育投入还要进一步增加。同时也要深入研究怎样使教育资金更加合理使用。

  要重视教育投入的绩效,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财政的钱要用好,惠及更多的学生和群众。

  教育是重大民生问题,全社会都很关心。

  规划的制定要开放,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特别是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

  每一类规划和一些重大问题,都可以拿到全社会讨论,在争论中求得共识,得到认同。

  要使规划的编制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

  规划得到大家的认同,在历史上才能站得住。

——————————————————————————

(温总理在科技领导小组会讲话: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

过去,人们更多是看到了中国大学毛入学率的攀升,以此来论证我们大学教育的巨大成就。重视“量”的累积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质”的分化,特别是阶层差距导致的教育不公平拉大的现象。这一现象最突出的表征,就是农村学生比重在不断下降。

  更准确来说,它主要集中在占据优质教育资源的名校。

  北大学生中“有钱的”越来越多,最差也是来自小城镇的,农村孩子凤毛麟角,即使考上,也大多集中在社会学、历史学这些相对冷门、分数低的专业里。

  城乡教育的差距,对于关心教育公平的人来说,即使不“引经据典”,也能直观地触摸到,看看身边的名校毕业生有多少来自农村即可。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根本。

  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但是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教育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还会影响下一代。

  知识经济时代,正常情况下,接受更好的教育,可能意味着将有更好的收入和地位,也意味着能为子女创造更好的就学和发展条件。

  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却兴起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原因很简单,一是学费高,读不起,没办法;二是,考不上好大学,毕业找工作比较难,一些人认为读书也没有用。

  教育脱贫,是乡土中国几千年来一种朴素的人生追求与社会伦理。但现实是,对于一些农村家庭来说,孩子考上大学,不但不能脱贫,反而“致贫”。

  当有一天,人们发现,知识在改变命运这一点上,日渐式微,那未尝不是一种悲哀。

  如果一个民族,不再尊崇知识,不再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改变社会,那么显然是危险的;如果一个社会,不注意完善教育体制与选拔机制,让阶层上下流动的渠道畅通,那么,它将是静态的,缺乏活力的。

  让每个人能读得起书,读得好书,进而创造美好生活,创造一个更和谐的社会,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使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减少,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同样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人才。



  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都是国家意志。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坚持的方针,必须在教育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第四,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

  要坚持立足基本国情。既要看到我国经济总体实力在不断壮大,又要正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贫富差距大,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既要看到现代经济和城市人口对教育的较高需求,又要重视农村教育和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情况,还必须充分考虑我国人口众多、现阶段农村人口大规模迁徙和流动的特征。

  教育规划要有总体规划,又要有分类规划。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

  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学难、上好学”的问题,这是人民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

   制定规划需要把握的指导方针和总体布局

  我们要制定的规划是指导未来十二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相适应,体现全局性、宏观性、长远性和战略性。

  规划主要对2009年到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安排。这12年也要分阶段规划,远期的目标和措施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联系起来考虑;近期可以规划得细一些,与教育“十一五”规划相衔接,保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系统性、连续性。但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许多工作不能等规划全做好了才进行。有些看准了的事情,可以先行试点,试验成功了立即实行。这也是我们这次制定规划的一个特点。

  指导思想是制定规划的主线,也是灵魂。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我提出若干方面请大家考虑:第一,要坚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三个面向”归根到底就是要赶上时代的要求,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要立足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求,从我国教育的实际出发,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这些就要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超前安排。

  要瞄准世界教育发展变革的前沿,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紧密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办事。要把教育的改革发展放在我们正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中谋划,充分考虑国家现代化总体布局对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充分考虑国家未来人口发展和学龄人口的结构变化,使规划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要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同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我国社会事业改革相对滞后。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教育规划要成为一个改革创新的规划,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勇于创新。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

规划要根据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制定。

人民群众现在需求什么?就是希望孩子不仅能上学,而且要上好学。

教育资金的来源多样化。这项工作可以列入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企业家身上要留着道德的血液,实际上,企业的收益回报社会最好的方式就是投入教育。

我们要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收入的差距可以影响人的一时,但是接受教育的机会却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我们强调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决不意味着把学校办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校还是要办出特色和风格。

要改革创新。教学改革要使学、思、知、行四个方面相结合,就是学思要结合,知行要统一。

既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对老师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对学生和社会来讲,就是要尊师重教。两者必须结合。

解放学生,身体上、思想上都解放,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

解放学生,不是让他们光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锻炼身体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动手的时间、了解社会的时间。我们现在的教育大多注重认知,而认知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内容。

学校要求每个孩子写一手漂亮的中国字,毕业时背诵250首古诗,还要会三种以上民族艺术技能,比如说剪纸、武术、快板等……

政府应合理规划,增加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扩大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数量,落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里进行高中阶段的教育。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我们必须目光远大,把教育搞上去。

办好教育,教师是关键。

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

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要为人师表。教书者须先强己,育人者须先律已。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有重要影响。要重言教,更要重身教。

要严谨督学,与时俱进。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老师面前,做学生的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做出什么业绩,对老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永远不会改变。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教师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在艰苦清贫的条件下恪尽职守、默默耕耘,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当年倡导的“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这种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

   《制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已正式启动。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热切期待。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现在,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结合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制定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十分必要。

  研究制定《规划纲要》,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行动,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规划纲要》制定工作是本届政府必须做好的一件大事,要求在制定过程中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努力制定一个让人民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的《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应按照中央的要求,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对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部署。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目标,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制定《规划纲要》应当坚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立足基本国情。

  这次制定的规划纲要,最根本的是要回答和解决一系列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教育重大关键问题。要集中探讨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战略思路、政策举措以及制度保障等,力求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同时,要提出一系列牵动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项目和重要政策,既体现全局性、宏观性、长远性和战略性,又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只有把这些重大问题研究透彻,找准问题所在,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制定出来的规划纲要才会真正管用。

  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是党和政府的重要执政理念,也是制定高质量教育规划纲要的必然要求。制定教育规划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难度大、任务重,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必须尊重科学,发扬民主,充分利用专业力量、发挥专家咨询作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群众的意见,努力在千头万绪中理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最佳途径,努力在千差万别中寻求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大共识。

  制定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规划纲要》,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希望社会各界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到《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过程中来,共同为制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规划纲要》建言献策。


——————————————————————————

   民主是决策科学的有力保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日前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作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和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政府在拟定草案之前即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体现了对人民民主权利的尊重,更有利于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改革和发展要体现公平原则,要让人民满意,相关决策就要民主。以民主保证决策科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教育事业牵涉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事业发展也很不平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协调现象普遍存在。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集中民智、凝聚民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探索最佳途径,是政府决策的必由之路。

  此次征求意见的公告内容中,囊括了近年来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如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等;涉及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也在考虑之列,如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与制度、中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等。就这些问题集思广益,必将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让全民受益。

  刚刚过去的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民意在政府决策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新年伊始,政府就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对于经济形势严峻、保增长任务繁重的2009年来说,无疑是个良好的开端。



——————————————————————

《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

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为我国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问候和崇高敬意!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也是在这一年,我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30年来,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历史性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深入人心,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技队伍发展壮大,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得到加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一部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科技进步史。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谁不重视科技,谁就要被淘汰。一个13亿人口的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事业,必须充分依靠科学技术,支撑发展和引领未来。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才有光明的前景。

  当前,一场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正在蔓延加剧,给全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很大冲击。历史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

  知识和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在应对这场金融危机中,我们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但更要重视知识和科技的力量。这更带有根本性和长远意义,是我们的信心和力量所在。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要深入到企业、农村中去,深入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去,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帮助企业改善管理、开发产品、创新技术、解决困难。要把加快组织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是16个重大专项与当前扩内需、保增长结合起来,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培育新型产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要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促进科技创业,带动社会就业,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贡献。

  坚持科学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是我们应对危机、减少风险、正确抉择的思想基础。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方向。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科学精神,这是一个民族成熟的表现。要用科学精神激励人民,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在全社会弘扬追求真理、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的科学品质;倡导遵循规律、尊重实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真正让知识和科技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大显身手。

---------------------------------------

基础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 从认知走向全面素质教育

  
我们的教育,包括我们的高校能不能给我们的学生、我们的社会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恐怕是我们的改革目标。

当我们的大学录取,每个高校有了独立精神,社会有了诚信制度之后,我们会把这种招生录取的权利放给高校,一个一个高校的录取方法不一样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多元化了。这时候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引导,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就会起到正向的、良性的引导,这是我们的期盼。

最有感触的是目前目前教学体制的改革,从目前统一性、要求刚性的教学体制转向多样、富有弹性、富有选择性的教学体制转变,这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使我们的教育更好的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来,形象的说,通过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们、让青少年学生心中充满阳光,心中充满希望。竞争有时候是无情的、残酷的,但是教育是有情的,一定要把这种温暖和希望带给每一个受教育者。

总书记说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主体,素质教育的灵魂到底是什么?以人为本,具体的说就是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定要树立学生发展的思想,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从认知本位走向全面素质本位,从基础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

教育就是为发展创造一个环境,通过一种示范引领,使他在这个环境里得到很好的成长。这个环境的创设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包括教育管理部门,包括家庭,包括社会,所以我总认为,教育改革实际上是社会性的一种改革,要整个社会的参与,而且需要社会积极建言献策。创造一个什么环境?

现在最需要创造的是和谐、进取、宽松的环境,这样一个环境有助于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发展自己。

------------------------------

七措施培养创新人才 实施素质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确实很重要,应该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它的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所以意义很大。特别是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从学生有学上到上好学新的发展阶段,有很多因素和问题还影响着素质教育,所以在规划未来教育发展改革的时候,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战略主题,确实具有特殊的意义。

  我们分析一下影响素质教育的问题在哪里。首先要说到教育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和我们能够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引发的。同时也表现在每个人的天赋是多元的,现代化建设对于人才的需要又是多元化的,和什么有矛盾呢?就是和成长道路的单一性存在着矛盾,就是成才路单一,成长的道路也单一,和多元需求和单一的道路的矛盾引发的。特别是从文化上讲,我们有上千年的文化传统,确实有重视教育的一面,同时也有轻视技能型人才,轻能力、重学历的倾向。

  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阶段都要培养创新人才

  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应该成为面向未来1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领性文件的重大目标。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无论建设创新型国家还是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都离不开大批的创新人才,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从另一方面讲,总结过去30年来的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总体感觉明显不足,这是教育上的薄弱环节。从未来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必须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把培养创新人才纳入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

  究竟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我觉得要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首先,树立正确的观念,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整个教育的总体任务,是各级各类教育共同承担的任务,不是在哪一个方面或者过去我们认为只有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就可以了,其实从幼儿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在教育的各层各级上都存在着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所以我们主张培养创新人才从娃娃抓起。同时我们也建议采取一些措施,比如从大的方面要不断构建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要为每一个孩子、每一个青少年创新方面才能的发挥、成长提供这样一个体制保障,让他有这样一个生长空间,这些方面会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从管理体制、评价体制、教育体制等,都要实行。

  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面向全体学生,这是第一。第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为各行各业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也不仅仅单指少部分拔尖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至于说到措施,有几个方面要解决。第一,教育贯通问题,就是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他的教育创造条件。这里面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沟通问题,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沟通转化问题,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沟通转化问题。同时在每个学习阶段,又要解决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式问题。教育教学方式也是很重要的,能够激发他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且理性的选择未来受教育的发展。同时,我们的体制要保障这个贯通。我们要研究这方面的政策和体制问题,就是把学校教育沟通起来,让学生接受他必须接受的教育,同时可以选择今后要受的教育。二是要把德育贯穿到各级各类教育的全过程。

  高洪:完善阳光体育工程和社会资源大课堂工程

  第一,还要继续完善阳光体育工程,强化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这是要进一步完善实施的工程。第二,社会资源大课堂的工程。国家机构类、公共文化设施类、经济类、历史人文类、社区服务类和现有的校外教育机构,都应该成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走出学校,走到社会的课堂。社会各个行业、各个方面,只要是公共资源,都应该有义务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服务。现在各个行业、各个方面也有这种需求,很多教育都要从娃娃抓起,最重要、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资源提供出来,让学生走出去,在资源里面进行教育、熏陶和感染,把社会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是应该做的一个重要工作。

  同时教育督导制度要发挥作用。我们说素质教育很重要,包括教育改革和发展重要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学校自主权,根据当地情况、根据当地特点进行素质教育,但是教育教学质量又要靠督导制度进行监督和导向,违背教育规律和素质教育相违背的方法就要通过督导工作进行检查和纠正。同时,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也应该成为重要工程。我们在社区,不管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还是对边缘学生的帮教,还是做家庭教育的引导,我觉得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我们的经济发展在有些大城市已经到了这个阶段,就是有一个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深入到学校,特别是社区、家庭来做这项工作。

  田慧生:倡导教育家办教育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我们有一种说法,叫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未来规划纲要中如何落实这样一个目标,更好的推进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要大力加强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改善教师各方面的待遇,对教师地位和待遇的提升,这是要切实加以保障的。通过这样一些措施,使教师这个职业在社会上更有吸引力,成为大家都能够羡慕、愿意从事的一种职业,特别是通过这样一些措施,能够鼓励和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对于教师的待遇问题,比如住房、医疗、养老等问题,应该在制度上切实加以考虑、规划和解决。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全方位看待教育、学校和学生

  从评价角度来说,我们感觉有这样几个关键问题。第一,标准。我们搞了这么多年教育,我们有课程标准,但是没有质量标准。有时候埋怨学校、埋怨社会,仅仅以分数来看待学生、看待学校,可是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为孩子、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学生、衡量学校,我们没有。所以我们要尽快建立促进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质量标准。

  杨银付:教育教学中要紧抓素质教育五项基本要求

  我觉得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努力实现这样一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第一,面向全体,我们国家这些年努力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面向全体,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进到学校里来,进到班级中来。以前有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反映了教育教学里有一个同样面向全体的问题,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比如说你赞许的目光是不是只给了前三排,你的微笑、你的点头或者说你的关注等,是不是只给了那些成绩好的孩子、听话的孩子,我觉得这就是考验你是不是面向全体。

  第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把这个方针贯彻好、落实好,在这方面不能有任何放松。有的网友可能会说,你说面向全体,全面发展,那和因材施教有没有矛盾呢?要我看是没有矛盾的。实际上面向全体,正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你只有面向差异了,面向个体了,你才能面向这个全体。

  实现教育三个优先 为素质教育建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在环境创造方面,如果说前面的问题是个微观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就是个宏观问题。环境分外环境和内环境,总体来说,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改变文化生态,改革用人制度。第一,优先发展。我们的教育在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实现素质教育,同时也是呼唤教育优先发展。实际上教育工作中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受教育,特别是高质量教育的需要,与现有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必须靠教育优先发展。所以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实现教育的三个优先,我们必须把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贯彻好、落实好。

  目前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存在三大障碍

  教育问题不都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教育问题有社会性,减负问题一样,现在要想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有三个障碍。第一,制度性的障碍。第二,文化性的障碍。第三,学校层面的工作性障碍。从制度性障碍来讲,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考试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很大的,不但高考要考,公务员也要考,升职升迁全要考,很自然的就会影响到下面,大家觉得只有考试才是最有价值、最有说服力的。考的好以后,将来机会也会多。

  山东全省统一行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经验值得借鉴

  山东省有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很好的经验,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全省统一行动,一起来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的可能性就在于高考是以省为单位,招生人数是以省为定数,现在出题有一半省是自己出题,你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于一个区域内来说,实际上对全国来说,全国高考毛入学率达到23%,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入学数是一个定数。所以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在一个区域内。我觉得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高考的区域内,就是统一行动。山东的经验主要是什么呢?第一是政府主导,二是规范管理,三是课堂带动,四是评价引领,五是督导保障,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全面贯彻课程方案、全面培养培育合格的学生。

  目的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这些措施采取以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从党委政府行政的角度,强化了政府的行为,对于真正违规的,对于违规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采取组织处理。还有就是以统一高中为突破口,集体减负。山东的同志认为,高中不采取措施的话,会影响到下面,所以采取了比较严厉的统一步骤。

  学前教育不能拔苗助长 逐步建立对贫困家庭资助制度

  重视学前教育可以说是国际性的趋势。在我们国家,某种程度上说,学前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我们可以从毛入园率来看,这些年提高不是太多。2007年达到了44.6%,有了进步,但还有很多提高空间。解决这个问题,第一,解决认识问题,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学前教育,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也就是不要把它想象成学前的孩子是家庭的事情,义务教育是一个公共品,非义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都是一个准公共物品、准公共服务,其中既有私益性,同时又有公益性,如果能够把握这样一个特征,能够把学前教育规划纳入到教委总规划和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当中去,把农村幼儿园教育规划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去。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