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 回归篇——世界自然智慧人物孔子及《论语》(217)
自然宇宙的自然之子,总是怀有对天地的感恩之心,将一生的发现、研究、探索无私贡献于人。孔子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根基于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范来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观念。在孔子看来,最重要的德行是“仁”和“礼”,是贤者行为的标准。“仁”是“与人为善”。礼则是举止、礼仪、风俗、礼节、礼貌等规范的总称。孔子强调尊敬祖先,孝敬父母。孔子安贫乐道,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他认为“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
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
孔子讲学,使弟子感受到,老师呕心沥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发自内心的崇敬。他们追随、侍奉、保卫他,他们随他一起奔波行道,周游列国,备受艰辛与饥饿而毫无怨言。孔子教授学生的功课有:礼仪、音乐、写字、数学、射箭、驾车。还有《诗经》和《尚书》。
春季,野外遍地绿草如茵,孔子和弟子闲谈。曾皙说:“在明丽的春天,穿着新衣,和五六位朋友到郊外温泉沐浴,再在树荫下休息,然后唱着歌,信步回来。孔子愉快地说:你想做的,也是我向往的啊。一种自然安详的生活状态。孔子和弟子被陈国、蔡国围困,君子有贫困的时候,但不象小人那样,一穷就为非作歹了。不被天下接纳,不必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