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 回归篇——世界自然智慧人物孟子及《孟子》(218)
孟子,是孔子之孙孔彶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游说诸侯。孟子也曾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谋求任用,但是除了曾一度在齐国担任过重要官职,也是基本上得不到任用。晚年,他和自己的弟子们一起,把自己的主张写成文字,这就是今天的《孟子》一书。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提出要重视民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人都有一颗本善的心,这个心,就是实行仁义礼智的开端。一个人看到小孩子要掉到井里,都会感到震惊并且要去搭救,并非是贪图报答,而是出于善良的本性。有这个善良的开端,就有可能实行仁义。但是这颗心需要保养,才能保持它善良的本性。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孔子说过,天不说话,但是四季运行,万物生长。孟子认为,天不说话,是用行为和事情的成败表达自己的意志。天用百姓们的耳朵来听,用百姓的眼睛来看。实现天意,是孟子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也是他一切行为的归宿。
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回归心灵。本无天意,自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