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 和谐是一种社会状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各种和谐社会理想,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从古到今已经延续了两千五百年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据儒家经典记载,“小康社会”最初是指一种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在《礼记·礼运》中,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就颇为详细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多么“和谐”的社会啊! 比“小康社会”更高级的是一种公有共享,其乐融融的“大同社会”。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受到这种理想社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人们和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也产生深刻影响。“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等,已经成为挂在中国老百姓嘴边的格言和生活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