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网站 > > 山林子会友室 用户名:
【问题】: 没有智慧,缺乏好奇心,科学没希望5  [作者:211.97.246.*](733) 2005/6/10 20:31:00
【内容】:  说罢钱的问题,再说领导人重视。领导人重视也难能可贵,但是假如不能借此机会反思一下我们对科学的错误认识,那么我们的科学事业还是不会有什么希望。

  说到对科学的认识,多年来我实在找不到一本好书或一种好的说法可资参考,只好在最近出版的《任鸿隽文存》中寻找答案。任鸿隽是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也是著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他曾经写过一本《科学概论》。起初他把这本书想写成高中教材,后来纳入“中国科学社丛书”,成为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一种科普读物。

  任鸿隽认为,要正确地认识科学,就要了解科学的起源,然后才能理解科学的精神,掌握科学的方法,并进而对科学事业有所贡献。因此,在论及科学的起源之前,他首先指出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有“求智的倾向”。这种倾向引导人们不断探索未知世界,从而产生了科学的知识。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分析说,科学知识的起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二是好奇心的驱使;前者是外在的压力,后者是内在的动力。埃及人的几何知识起源于实际的需要,但是传到希腊以后才成为一门学问,这主要是希腊人的好奇心比较强,没有埃及人那么实际。此外,他还以阿基米德在罗马人攻克城堡时仍然能够专心致志研究数学为例,说明由于好奇心的驱使,科学家甚至把生死置之度外。由此可见,真正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够耐得住清贫寂寞,能够在实验室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或者甘愿在非洲丛林与野兽为伍,主要是好奇心这种“内在的动力”所致。但是,多少年来我们却总是把科学研究视为“实际生活的需要”,把科学当成富国强兵或改善生活的一种手段,这种错误认识其实是继承了洋务派的衣钵,把大家引向急功近利的歧路。其结果只能使人们的好奇心受到压制和伤害。

  任鸿隽还说,人类的好奇心是一种既不可勉强又不能压抑的天性。有了这种天性,人们才会对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包括日月星辰、风云雷雨、山川河流、鸟语花香……,产生好奇,并萌发探索其奥秘的欲望。所谓科学,就是人们在这种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系统的知识。基于这一原理,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个推论:第一,科学发展是不可预测、不能计划、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科学研究是需要兴趣的,没有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我们的科学就没有希望。

【自然回复】:

没有以培养学生发现、掌握和运用自我智慧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我们的一切就没有希望。



关闭当前页面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