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 张伯端,字平叔,一名用成,号紫阳,天台人,北宋著名道教学者,有《悟真篇》传世。《悟真篇》在道教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与《周易参同契》一起被誉为“千古丹经之祖”。 张氏不言符箓鬼神,也坚决反对辟谷、房中、导引、行气、吐纳、存想、烧炼等旁门小术,认为它们均非修道的正确法门,金丹正途实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之中,不须它求。于是他说: 要知金液还丹法,须向家园下种栽。不假吹嘘并着力,自然果熟脱真胎。 虚心实腹义俱深, 只为虚心要识心. 不若炼铅先实腹, 且教守取满堂金. 张伯端关于性的思想的综合表述,概括起来,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先天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分。性由“气禀”而得,气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则性亦可相应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的气质之性。其二,先天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差别。先天之性又称天地之性、本元之性,是“先天以来的一点灵光”,是道在人身上的具体显现,它在人出生以前即已存在。气质之性则是人在将生之时,先天之性入于人体,父母以情育之而成。人与外界交感时,因为气质之性而产生各种欲念。其三,修道须由气质之性返归先天之性。普通人们的先天之性为气质之性所遮蔽,如月被云掩,人们要想“用事”、得道,就必须划除后天的气质之性,善反先天之性。因此,个体修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克服气质之性,复归先天之性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