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 古代哲人都把“气”当作人生命的由来和生命力之所在。 孟子说“气,体之充也”(《孟子·公孙丑》)。 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管子也讲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管子·内业》), “气者,身之充也”(帅术》), “灵气在心,其细无内,其大无外”(《管子·内业》)。 《淮南子》则把气、形、神当作人生命的三要素,谓“形者,生之舍也; 气者,生之充也;神者,身之制也(《淮南子·原道训》)。 但‘气”又有清浊之分,所谓“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淮南子·天文训》)。 于是人禀之气也是有的清,有的浊,得清气者人贤物美,得浊气者人愚物恶。所谓“物何故而美?清气之所生也;物何故恶?浊气之所施也”(袁准《才性论》)。 “但或五行(气之五行)在人为五常。得其清气备者则为圣人,得其浊气简者则为愚人。降圣以下,愚人以上,所禀气或多或少,不可言一,故分为九等”(孔颖达《中庸正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