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 清净
司马承祯提出的修道方法之一。“清”为清其心源, “净”为净其气海。含意为清心寡欲,清净无为。 是道士和教徒必须遵行的修持方法和处世态度。 道教重清净,视其为道的根本。天地万物只有清净, 才有道来居。学道之人惟清净,方能修道并得道。 清净思想最早见于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称, 天地万物纷然杂陈,变化不已,但循环往复, 各归其根本,归根即为静。第四十五章: “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亦言静为道的根本特征。体悟大道在于致虚守静。 清净有双重含义,既是道的根本,又是认识道的方法, 人如果效法道的清净无为,就能体道得道。 道教理论对此加以引申发挥。《老子想尔注》: “道常无欲乐清净,故令天地常正。”将天地之道规定为清净。 而在修道体道上则认为:“人法天地,故不得躁处,常以清净为务。” 只有摒除欲望杂念,清心静处即“真思志道”,才能修得至真之道。 若声色欲望滋生,“浊动”不已,人和社会皆受三毒侵蚀, 即阴神之毒害人之性,阴精之毒害人之命,阴气之毒伐人之脏腑。 如此不能修真得道,养性延年。唐宋以后, “清净”逐渐为道教修炼理论所重,最终成为内丹学的重要内容。 唐代司马承祯援佛入道。将“清净”视为修炼长生的主要方法。 《坐忘论》认为:道空虚寂静,神通广大,人心以道为本,以清净为本。 从根本上说,心合于道;心又与物欲相联,易躁动不安,心神外驰, 以智害悟,终亏万代之业。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 修道即收心,效法道的清静本性,守静去欲,虚一而静, 以产生悟知大道的智慧,从而与道相会,成为得道之“神人”。 内丹学兴起,清净遂被作为炼养金丹的基本原则。 《太上老君说常清净妙经》等道经认为,道本清净, 修养功夫旨在效法道的清净本性,清其心源,静其气海。 心源清则外物不能干扰,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发生, 澄心如止水而万物自鉴。养气如护理婴儿,不使其受损,气透神灵, 神灵气变,达致清净之境。常清常常,不起纤毫尘念,虽应物而能常静, 与道合一,“内观于心,心无其心;外观于形,形无其形。 物无其物,唯见于空”。然后再观空亦空,六欲不起, 空无了悟,修成金丹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