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 即心是道
中晚唐道教重玄学家对心与道两者关系的一种基本看法。 《三论元旨》:“心等于道,道等于心,即道是心,即心是道。 心之于道,一性而然。无然而不然,故妙矣。 在有不滞于有,妙有乖于无;在无不滞于无,而不乖有。 无所不在,无所不通。”针对众生以妙本为有物的偏滞, 强调向内心发明妙本至道,知“即道是心,即心是道”, 而不迷惑于有无二见。 《大道论》:“道外无心,心外无道,即心即道也。 其情、识、智、意、知亦然,芟悟道之心,剪认道之识, 祛证道之智,除得道之知,剃了道之意, 则忘知、忘意、忘智、忘识、忘心, 则自无学道、趣道、学道,斯得道矣。” 道在心中,得道在于遣除心对“道”的执着, 即忘心忘道。换言之,得道是内心对道的彻底超越。 “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 (《内观经》)中晚唐重玄学家主张,修道的根本在于修心, 发明众生的内在心性,此即《内观经》所说:道者, “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 所以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修道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