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网站 > > 山林子会友室 用户名:
【问题】: 百家养心---519:不落尘心人自然  [作者:60.212.3.*](782) 2006/2/22 9:12:00
【内容】:“圆同太虚,无欠无余”《信心铭》。
对此,必须用 “无知”——超越逻辑知性的般若直观——来观照,
才能与之相应:“巢知风,穴知雨,甜者甜兮苦者苦。
不须计较作思量,此是丛林饱参句。”《五灯》卷14《慧晖》
此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切现成之境:
“火不待日而热,风不待月而凉。鹤胫自长,凫胫自短。
松直棘曲,鹄白乌玄,头头显现。”《圆悟录》卷1 
触目皆菩提,春来草自青。
“月白风恬,山青水绿。法法现前,头头具足。”
《五灯》卷15《文庆》对一切现成的现量境,只有泯然忘我,
脱落情尘,作即物即真的观照,才能得其三昧。
现量境一切现成,不假推理。仅凭逻辑知性并不能达成禅悟,
“不思善不思恶”的禅不可以解会。
僧问惟俨:“兀兀地思量个什么?”
惟俨说:“思量个不思量底。”僧问“不思量底如何思量”,
惟俨说:“非思量。”《传灯》卷14《惟俨》禅既不能思量,
也不能不思量。坠入思量,禅就会蜕化成空洞的概念、抽象的名词;
坠入不思量,反理性的弊病就会产生。
禅建立在非思量的基础之上,是超越了思量和不思量的现量。
“现量”本是因明用语,三量之一。
量为尺度之意,指知识来源、认识形式,及判断知识真伪的标准。
“现量”是尚未加入概念活动,毫无分别思维、计度推求等作用,
仅以直觉去量知色等外境的自相,如眼见色、耳闻声等。
它是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直接反映,尚未加入思维分别活动,
不能用语言表述,是“比量”的基础。
“比量”是以分别之心,比类已知之事,量知未知之事。
“所谓胸襟流出者,乃是自己无始时来现量,本自具足,
才起第二念,即落比量矣。比量是外境庄严所得之法,
现量是父母未生前威音那畔事。”
《大慧录》卷22禅的“现量”,
指不落情尘计较直契本来面目的禅悟观照。


关闭当前页面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