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 不要想,而要看!在“看”、“直面于事物本身”的刹那, 人“自失”于对象之中。禅悟观照,正产生于“自失”, 空诸所有,心无挂碍,“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 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 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 宗白华《艺境》第185页。 “自失”于对象之中, 就是从自性图象未受理念歪曲时用直觉方式去 感应、呈示,尽量消除由“我”造成的类分和解说,肯定其原本的自足, 此时观照主体已完全融入“对象”之中:“春来草自青”, 《祖堂集》卷3“但得雪消去,自然春到来”,“五九尽日又逢春”, 乃至于“石头大的大,小的小”, “长者长法身,短者短法身” ……无一不是本源自性的活泼呈显。 山河及大地,都是自性的显现。溪水是如来说法的声音, 山峰是佛陀美妙的姿态。但如果观照之眼受情尘欲垢的障蔽, 落入比量,那么即使自性在山水中予以充分的暗示, 他也不会看到任何东西。是以禅僧颂偃溪水声云: 紫燕飞来绕画梁,深谈实相响浪浪。 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 《颂古》卷31本觉一颂 滔滔无间说,只为太亲切。有谁曾共闻?山河齐漏泄。 同上楚安方颂 紫燕流莺谈实相,山河大地说真如,然而却没有人能够聆听领会。 对这触目菩提,必须用慧心慧眼来观照,否则纵使它明白显露, 也付诸枉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