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网站 > > 山林子会友室 用户名:
【问题】: 百家养心---847:忘心忘性说自然  [作者:218.58.149.*](989) 2006/3/17 23:42:00
【内容】:丹阳语录
又曰:大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静为基。
若施于心身,节饮食,绝思虑,静坐以调息,安然以养气。
心不驰则性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扰则丹结。然后灭情于虚,
宁神于极,可谓不出户而妙道得矣。
自古神仙,不敢跳过澄、湛二字,乃妙言也。
经云:澄其心而神自清。修行之人,多言澄心,不识澄心之理。
如何是澄心之理?只要一念不生,性体真空,
杳然湛然,似天澄虚不别,是真澄心也。无心可澄,是名澄心。
且夫灵源妙觉,本来清静,因为万尘污其定水,
尘多则水浊,心多则性暗。所以澄心损事,其水自清,其性自明。
澄光浅者,动则尘生;澄光深者,纵有风浪动摇,其水不浑。
譬喻人之功夫大小。学道,不贵实功实行,不验自己清浊,
多将古人言句为用,便说本来无修无正。且道性虽无修无证,
尘心日要损消到忘心忘性,方契无修无证。
故《道德经》云: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是也。
自古学道之人,体到实际真空,得无心真定,才说自然。
且道如何是体空处?夫体空者,心体念灭,绝尽毫思,
内无所知,外无所觉,内外俱寂,色空双泯,目视其色,
不著于色,耳听其声,非闻于声,故声色不能入者,自然摄性归性,
混合杳冥,化为一点灵光,内外圆融。到此处方契自然体空之道也。
夫自然体空者,若有所体,即是所不体;若无所体,即无所不体。
岂不闻《学仙记》曰:殊不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门无旁,
四达皇皇。若有所在,即有所不在;若无所在,即无所不在。

又云:身不劳而功不大,行不广而心不死。或于教门用力,
大起尘劳;或于心地下功,全抛世事。此两者,于道最上。
然即出家,心却未死,中间不可虚费光阴。积功累行,
一志无私,至死不退,向教而忘,休生忘想。
师祖云“任从天断”是也。


关闭当前页面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