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 司马承祯(647~735)为唐代著名道士。字子微,法号道隐。 司马承祯汲取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教的止观、禅定学说, 阐述道教修道成仙理论,认为“神仙亦人”。 人的禀赋本有神仙之素质,只要“修我虚气”,“遂我自然”, 与道相守,即可成仙。在其所著《坐忘论》中, 提出了修道的七个“阶次”,即七个步骤,曰“信敬”, 即对修道成仙信仰,深信不疑;曰“断缘”, 即断绝俗事尘缘,不与世人交;曰“收心”, 即收心离境,守静去欲;曰“简事”, 即安分守己,不求分外之物; 曰“真观”,即善于观察,不为外物所迷; 曰“泰定”,即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 曰“得道”,即形随道通,与神合一。 他从人人都可成仙这一思想出发,主张修道成仙,应当“易简”。 “凡学神仙,先知易简,苟言涉奇诡,适足使人执迷, 无所归本,此非吾学也”。 又把修道成仙的过程分为五道“渐门”; 一曰斋戒(澡身虚心);二曰安处(深居静室); 三曰存想(收心复性);四曰坐忘(遗形忘我): 五曰神解(万法通神)。总称为“神仙之道,五归一门”。 并云:“一斋戒谓之信解,二安处谓之闲解, 三存想谓之慧解,四坐忘谓之定解。 信、定、闲、慧,四渐门通神,谓之神解。” 他把五渐门、七阶次概括为“三戒”: “一曰简缘,二曰无欲,三曰静心”。 声称“勤行此三戒而无懈退者,则无心求道而道自来”。 认为学道者达到 “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遣”, “彼我两忘,了无所照”的境界,即成为神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