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网站 > > 山林子会友室 用户名:
【问题】: 百家养心---994:自然宇宙自然心  [作者:60.212.4.*](1092) 2006/4/13 9:12:00
【内容】:领悟人生的究竟 ---普明禅师
双泯(涅盘解脱)
修持者到独照阶段还是不够,因为他还脱离不了道。
于是在独照的时候,普明禅师指出“归来犹有一重关”。
这一重关是什么呢?就是要修证到连遵循的道也不用了,
这时一个人成为真正的无心道人,超凡入圣,也许这就是
《显宗记》上所说:
“湛然常寂,应用无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
即是真空,空而不无,便成妙有,妙有即摩诃般若(大智慧)”。
双泯图就是一个圆,代表大圆镜智,它是无可名状的,
这正像寒山所说的“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这时,修行泯除了世俗和本体的对立,超越了过去、
现在和未来的区隔、参入、无相的本体世界。

禅的开悟过程,原则上由浅入深,由勉力而趋于自然,
但每个人的差异甚大,因此这十个禅悟阶段并非一成不变。
唯无论个人根性如何,学禅必须明了这些修持过程,
因为它能给我们用功的步骤和要领。
禅悟的训练,是用一套工具,包括生活的戒律(规范)、禅定、理事
的观照等工具,从未调的自己出发,逐步训练,但最后却放下这些工具,
让自性自然地流露,自在的生活。

心的训练、戒律、禅定和观照,是禅悟的工具。但工具不是人生的目的,
在完成心的效能训练之后,必须放下它,用自性的智慧生活,请注意!
这是回归到用自性般若来生活,
而不是回归到贪执在五蕴、不安和焦虑的心。
放下是在心受到训练之后,才把工具放下;
如果一开始就把戒、规范、
禅定的功课放下,那就是放纵自己的野性。
这样永远得不到清醒与开悟。
禅悟即是从生活中修持,所开展出来的佛性。佛性是超越现象、
时空和一切有为法的存在。套个通俗的说法,它就是你的慧命。
禅者常常把烦恼、罣、不安等心情称作“前会”,
因为它总是比理性思考和清醒的知见先出现,而把后者称为
“后会”,所以《六祖坛经》上说:
前会不生即心,后会不忘即佛。
前会是有执著、有敌意和自我中心的妄心,如果我们被这些拖着走,
就会陷入痛苦、疯狂和烦恼。反之,如果用后会的般若自性去生活;
泯除种种烦恼和我执,就能流露出智慧和纯净的慧命,
它就是永恒的真我。
修持者在开展慧性,过实现的生活中,得到喜悦和自在;
同时也参悟到那个永恒的慧命,他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关闭当前页面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