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林子智慧书       昆仑山企业文化智慧学      昆仑山商务智慧学      山林子智慧养生书院

山林子智慧养生书院
招生指南
书院动态
书院交流
书院报刊
智慧书院讲坛
山林子智慧学
山林子智慧养生学
山林子智慧养心学
山林子智慧养身学
书院高级部
书院中级部
书院普级部
中外千家养心——兰亭书圣启心章



               兰亭书圣启心章

  晋代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存世之墨迹,均属后人摩本或临本,煊赫世代的兰亭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书圣广闻博取,探源明理,志存高远,富于创造.既有洒脱漂亮的外在风貌,又有富瞻新奇的内心世界.

王羲之不泥于古,不背乎今.运用自己的心手,拔于俗流,超越自我.辞官归山川,泛舟大海,远采药石,涤除尘虑,接纳自然万物之美,发现宇宙深奥精微.王羲之的书论深入至道,气,阴阳,运思而至玄妙.他认为,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他在<启心章>中论笔势,强调意在笔前,对内外,盈虚,大小,疏密,长短,缓急对立统一的关系,都有精要的阐述.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他的自然养心与挥写文稿都达到了高华圆融的境界.

               安般守意定禅心

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位译师---安世高,出家前是安息国的王太子.自小聪明仁孝,刻苦好学,博览国内外典籍,通晓天文,地理,占卜,推步等术,尤精于医学,名声远播西域各国.父王去世,他把王位让给叔父,于东汉桓帝初年来到中国.

"禅数"是安世高学说的核心,其中包括"禅"与"数"两个方面,他翻译的关于禅法典籍主要有<安般守意经>,以及僧伽罗刹大本<修行地道经>.他的禅法用四念住贯穿五门{即五停心}而修习.其特点是:运用教诲所得的信仰力量,限制来自内部情绪的干扰和外界欲望的引诱,令习修者的精神乐于集中在被规定的观察对象,并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思考,以对治烦恼,达到心绪宁静\心身愉悦的境界.


                 钓心待机治乱世

  商朝末年,姜太公生逢乱世,饱尝民间疾苦,对世事洞若观火,立志救民报国,尽管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潦倒半生,报国无门.渭水之滨风景秀丽,人迹罕至.正是姜太公隐居养心的好地方.

  姜太公垂钓无诱饵,只是静观世变,待机而行."休道钩离奇,自有负命者".西伯昌为匡扶天下,以救万民,向姜太公请教治国之道,太公提出"三常"之说;一是君以举贤为常,二是官以任贤为常,三是士以敬贤为常.

  周武王继位后,出兵讨伐纣王,请太史卜卦,本想得个吉兆,以鼓舞士气,不料却是大凶卦象.满朝文武尽皆失色.姜太师突然站起,用衣袖把那些占卜用的龟壳箸草尽拂于地,说道:枯骨死草,知什么凶吉!速出兵,莫误大事.行军途中,突遇狂风,旗杆截断.大臣怕是不祥之兆.姜太公若无其事地说:不过是风把旗杆吹断而已,放心走吧."牧野之战",军心无畏,勇猛无敌,纣王大败,爬上鹿台,放火自焚.姜太公参透民心天机,感叹道: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且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苦其心志真君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通达之人心无忧

   贾谊才华横溢,受到汉文帝的赏识,二十岁即被召为博士,一年中超升为太中大夫.然而政治上的崭露头角招来了执政大臣的妒忌和排斥.二十六岁时怅然出京,借猫头鹰飞来为由,写下此文,聊以自慰.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迟速有命兮,焉知其时!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

   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权兮,品庶每生.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大人不曲兮,意变齐同.愚士系俗兮,窘若囚拘;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众人惑惑兮,好恶积亿;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朱熹之心在育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关于读书,朱熹说: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关于静心消除杂虑,朱熹认为:心于未应事时,须是静,及至临事方用,便有气力.只收拾此心,莫令走作思虑,则心湛然无事,自然专一.一是一心,贯是万事一以贯之,犹言一心应万事.

   在谈到诚意与正心的关系时,朱熹说:意未诚,则全体是私意,更理会甚正心!然意虽诚了,又不可不正其心.意之诚不诚,真是有公私之辨,君子小人之分.朱熹育人育心的教育理念:见,闻,读,问固然是内外之理相互感应之要件,但是相对于心而言,只能算是"小体"之机能.做为"大体"的心,其基本机能在于思,只有充分发挥心的思维能力,才能尽心之用.

   心则能思,而以思为职.凡事物之来,心得其职,则得其理,而物不能蔽;失其职,则不能得其理,而物来蔽之.此三者皆天之所以与我者,而心为大.若能有以立之,则事无不思,而耳目之官不能夺之矣.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矣.心虽主乎一身,而其体之虚灵,足以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其用之微妙,实不外乎人之一心.关于良心明德:人之良知,本所固有.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此良心也.良心即是明德.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却是下功夫以明其明德耳.性者心之理也,情者心之用也,心者性情之主也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